《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目录
张志安 叶柳/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
序:境外记者在中国(郭可)
对外国媒体的期待应该更现实点
——CNN驻北京分社社长Jaime A. FlorCruz访谈
[观点]八十年代在中国当记者,又简单又困难/可以批评你,但也给你说话的机会/我们要所谓的“容忍不完美”/中国是幅马赛克,只能片片贴出来
[作品] 艾滋病孤儿
尽量站在中间的立场
——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Benjamin Lim访谈
[观点]尽量去反映“故事的双方”/作为外媒来说,批评是必须的/中国故事不再单一、而是越来越多元/在中国,记者必须懂得如何做人/我们没有义务去教育老百姓
[作品]中国经济学家呼吁修订对台政策 重新思考一国两制
我感兴趣于中国现实中的张力
——《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Edward Cody访谈
[观点]最困难的是和最近的新闻更新保持同步/专业记者要有不受干扰的能力/西方媒体和中国媒体是两个体系/中国媒体的未来取决于政府
[作品]黑龙江农民发动第二次土改挑战中国土地政策
用阿拉伯的眼睛看中国
——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访谈
[观点]半岛电视台就像是孤立的自由岛/西方媒体所说的媒体自由是一个废话/不是在半岛工作、而是为半岛工作/用阿拉伯自己的眼睛看中国
[作品] 苍蝇蚊子从西方的窗口扑向中国的媒体
神秘的中国适合写侦探小说
——《金融时报》北京分社社长Richard McGregor访谈
[观点]要看到经济数字背后的力量博弈/我不相信什么“客观”的说法/如果可能,最想做中国共产党的报道
[作品] 奥运火炬点燃中国民族情绪
中国的故事在于变化与运动
——英国《卫报》 北京社社长John Watts访谈
[观点]我心中的中国形象每几天就变化一次/在中国,很难听到故事的正反两面/如果可以选择,我只做深度报道/我们不可能总是看到全部的真相/没有人可以报道中国的全部
[作品] 从小人物看巨变中的大中国
有意思的中国故事很难写
——日本共同社驻中国记者盐泽英一访谈
[观点]在中国不开放,才给外国媒体空间/知道什么问题会超越政府的底线/日本媒体界曾经是左派的摇篮/擦边球擦得好,空间就会慢慢扩大
[作品] 最大的民营博物馆通过史料再现抗战、文革
不喜欢从慕尼黑来判断中国的感觉
——《南德意志报》驻华首席记者Henrik Bork访谈
[观点]我并不是要说中国坏话的记者/选题的判断标准就是“厨房喊”/我不可能给你提供全面的中国/没办法完全客观,但起码要尽量
[作品] 中国地震:抵达震中的长征
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中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叶鹏飞访谈
[观点]新闻无可避免地要受价值体系影响/中国对新加坡的误解大于新加坡对中国的误解/外交部新闻司的电话是救命稻草/我不觉得,解读事实是记者的责任
[作品] 北京奥运中国全能主义面对挑战
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
——越南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阮春正访谈
[观点] 不关心敏感问题,就不感到受限制/什么问题对人民有益,我们就关注/人民最高的代表就是劳动人民的利益/
好记者应该尽量地接近公正
——《纽约日报》亚洲部负责人Edward A.Gargan访谈
[观点] 知道过去才能更好地去写现在/我感兴趣的是处于某个文化系统中的人/不管简单或复杂,都需要分辨不同的信息
[作品] 特立独行的年轻音乐人
给所有当事人说话的机会
——路透社北京分社高级记者Chris Buckley访谈
[观点摘要] 如果故事讲不好,谁听谁看呢/我是心里有数了才去写的/中国怎么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
[作品] “绿色奥运”的背后:中国北方水荒之困
寻找使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故事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京记者Peter Ford访谈
[观点]因为没在这里采访过,所以想来中国/中国是我工作过的最难做报道的地方/我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非常好奇
[作品] 香格里拉:游客蜂拥天堂失落
以话筒做笔描摹万象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驻中国记者Anthony Kuhn访谈
[观点]外国媒体写中国,只写了一个轮廓/体察和反应民情是我们的天职/把故事告诉读者,让他们自己下结论/中国最有意思的是观念、文化和思想上的变化
无所谓新闻正负,只在乎报道真实
——英国电视第四频道驻京记者Lindsey Hilsum访谈
[观点]中国对新闻记者来说太难把握/挑战在于看到事件之外的东西/记者的专业素质是不会因地制宜的
[作品] 新政治家:爱国者的奥运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