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通传播——中国话语实践与理论反思”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者:中国国际舆情网发布时间:2021-06-04浏览次数:368

2021年5月29日,由上海外国大学主办,上外新传学院承办的“共通传播:中国话语实践与理论反思”学术研讨会“在松江融媒体中心召开。论坛由上午的开幕致辞、学术演讲和下午的专题研讨组成,共有22名来自国内高校从事新闻传播研究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致开幕辞。郭可教授首先对各位远道而来的师生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提到此次分论坛的主题将聚焦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理论和实践,通过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的形式,推动全球传播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界沟通交流,以更好地完善中国的传播理论构建、促进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学术演讲环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党委书记曾祥敏以“中国特色对外传播媒体话语方式演变探究”为题进行演讲。他指出目前中国对外传播以政治和学术话语为主,需要增多大众和网络话语。面临当下对外传播困境,需要融通对内对外传播话语体系,融合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曾祥敏教授创新性地指出“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仍然有用,中国对外传播可以在此基础上处理‘破’和‘立’,‘和’与‘合’的关系。”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院长陈龙以“国际秩序,中国作为——国际传播中的话语表述渠道与形式选择”为题进行研究成果分享。陈龙教授提到目前正处于西蒙·西内克提出的“无限博弈”时代,国际传播话语服务于大国政治博弈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阵营的话语具有新闻舆论的政治性、非真实性、非道德性、非传统性以及预设舆论话题等特点。国内在应对“无限博弈”中处于被动状态,需要采取新型国际传播话语。陈龙教授认为,国际治理公共产品是衡量传播话语体系有效性的关键。以经济为纽带的全球制度体系、安全体系必将有新的话语表述。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军芳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Tiktok在美被禁”一事的新闻话语,通过挖掘美国主流媒介新闻话语中的“推理装置”,向在场师生揭示出美国新闻话语中所涵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纪莉以新疆棉花报道为例,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关于“世界体系”理论的思考和对全球传播体系的最新研究成果。她提到,虽然俄罗斯、新加坡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新疆棉花事件关注程度各不相同,报道倾向也天差地别,但是经济议题泛政治化倾向在各国报道中普遍存在也将长时间存在。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专聘副院长洪宇站在科技的角度,从数字冷战谈起,指出互联网及数字传播是勾连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的重要桥梁。她提到,“我们需要推动全球秩序过渡期的研究,持续推动互联网的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索格飞站在历史的角度,从目的、意义、方式、内容、原则、策略等方面入手,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外宣传思想变迁和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并阐述其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以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研究员曹皓则更为关注中国新闻传播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发展。面临着学术话语权还是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的现状,孙萍和曹皓都认为需要对我国学界加大资金投入,并持续提供资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马景秀、讲师郑闯、讲师林岩则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的传播策略和方法。马景秀副教授指出,要清醒地认识中西话语逻辑与惯例的不同,借助类别达成共情,最终达到劝服效果;郑闯老师则提议通过学习研究蒙古国赠羊在中国媒体上呈现的景观,来帮助中国在国外打造类似的援外“融媒体事件”;林岩老师从实际出发,分享了她在做全国首家区县级英语新闻频道中所收获的经验,提到在做对外新闻报道时,要做深做细。要做“小切口、大视角”的英语报道,从细节出发解释中国。报道要凸显地方特色,做差异化英语新闻生产。同时,记者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新闻素养。


下午,各位专家在郭可院长的组织下,对国际话语中国场景案例以及国际学术组织话语案例进行了闭门讨论。各位专家就日本外宣项目、WJEC举办权之争这两个具体案例进行激烈的观点分享,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严怡宁对整场会议进行总结,她表示在后特朗普时期和后疫情时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全球传播局势,本场学术论坛会意义重大。此次的交流沟通将助力于中国全球传播研究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持续、健康、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