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研究生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如期举行,50余位来自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围绕“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的新格局与新趋势”、“建党百年与中国对外话语变迁”、“全球传播与软实力研究”等主题展开了丰富的分享与深刻的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沈国麟教授、邓建国教授、崔迪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吴舫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沛芹教授、副院长严怡宁教授、副院长诸廉副教授、相德宝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春雨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兰州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扬州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晓蒙主持。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致开幕辞
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致开幕辞,对来上外交流的学者与学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提到改革开放初期,外宣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国家需要大量外宣人才从事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上外新闻传播学院前身是1983年设立的国际新闻双学位专业,是全国最早的设立国际新闻专业之一,经过了近40余年的发展,一直致力于服务于国家外宣大局,为国家输送了诸如中国日报社总编周树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美总站负责人、高级编辑江和平等外宣人才,同时为国家的国际传播人才教育与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尽管当前国际传播局面有所改善,但是总体上“西强东弱”的态势尚未改变。作为未来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希望与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通过本次论坛的讨论与分享,思考在更好的时代下,未来3-5年甚至10年如何为国家的国际传播事业实实在在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晓蒙主持会议
随后,来自复旦和上外的学者做了三场主旨演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沈国麟教授在其题为《全球平台传播时代的中国对外传播》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号召下,全球传播中的一大影响因素为平台。当下已经是一个全球平台传播的时代,美国总统对TikTok和微信的封杀以及他被Twitter的封杀可见今天的平台公司可见现如今国际传播平台的影响力之大。几大主要传统媒体不再处于中心位置,各类平台如Google、Facebook、Twitter、airbnb、YouTube,TikTok、Uber等平台的话语权日渐加强,需要引起重视。今后最好的新闻可能并不处于专业的新闻机构,更可能是如上的几大平台。平台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也是一个“个人化”(personalized)的社会,而算法是全球平台传播的信息分发方式。中国如何应对日益紧张的国际舆论态势,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要从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多关注我国本土的研究出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沈国麟教授主旨演讲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相德宝教授在其题为《新闻道德框架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主旨演讲中提到,话语(discourse)最早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新闻话语研究更多是文本的表层语言结构的研究,对深层道德基础及背后的道德认知基础模型缺少研究;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失衡局面导致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时常陷入被动和僵局;导致中国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经常被丑化、歪曲甚至妖魔化。习近平提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目标,对此应该将国际话语权与道德基础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在报道中诉求人类普适性道德基础,更易引发受众共鸣。基于对英国媒体的香港报道的道德基础及其演变的案例,可以窥见各国各媒体的不同道德基础。新闻道德基础理论的价值就在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赢得国际民众的认可和赞扬。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相德宝教授主旨演讲
复旦大学邓建国教授在其题为《含英咀华:如何培养优秀的国际传播者》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平台和语言固然都是基础媒介,他们在隐性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否还存在其他的重要因素?我国国际传播的特点和不足随着中国国家实力而凸显,我国在设置全球议程和讲好中国故事两个方面,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改善空间。如何做好我国在新时期的国际传播?应该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提高专业水平,还需要更多的国际传播主体和更多的人际传播。如何(培养)成为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备极强的外语能力、丰富的国内国际知识、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娴熟的理论应用能力、较高的情商和媒介素养、“接种”大量不同意见和观点,并对之产生免疫力。我国培养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机制不能受制于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而要突破现有框架,特事特办。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邓建国教授主旨演讲
下午,论坛围绕建党百年与中国对外话语变迁、后疫情时代全球传播新格局与新趋势、全球传播与软实力研究、全球传播与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与数字化新闻生产、文化传播的“传统”与“流行”等主题开设六个平行论坛,采取了论文宣读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与会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宣读论文30篇,点评专家一一对论文进行了点评。本届论坛评选出优秀论文6篇:
一等奖1名:上海大学,韩德勋,论文题为:《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之辨再思考》。
二等奖2名:(1)华中科技大学,罗紫菱,论文题为:“Media Bia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artiality of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2)上海外国语大学,李馥琼,论文题为:《英国“中国通”社交媒体网络结构、影响力及影响机制》。
三等奖3名:(1)复旦大学,穆岩、林珺瑶、崔迪,论文题为《从省级卫视到互联网平台:流行文化生产的地缘变迁》;(2)上海外国语大学,王钰,论文题为《世界版图上歌咏:红色音乐文化的海外传播百年史》;(3)湖北大学,叶哲佑、吴诗晨,论文题为《“失语”的地域与文化和“被赋权”的差异性议程框架:基于Twitter平台@ChinaDaily账号中28个省市自治区城市对外传播效果的定性比较分析》。
为获奖研究生颁发奖状
闭幕式的颁奖仪式上,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沛芹教授、严怡宁教授、诸廉副教授为获奖研究生颁发了奖状并祝贺他们。
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沛芹教授致闭幕辞
陈沛芹副院长代表新闻传播学院致闭幕辞,她提到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研究生论坛已于2018、2019年成功举办两届,旨在搭建研究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倾向年轻人的声音,为新时代全球传播新格局贡献年轻人的力量。经过一天的学术分享与交流,相信大家认识了新的学界专家、收获了新的学术知识,结识了新的学术伙伴。此外,她还提到本届研究生论坛收到的论文质量高,论坛评委会建议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形成论坛成果以鼓励大家在学术道路上能再接再厉,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最后,陈沛芹教授希望大家能再次来美丽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交流与深造学习,期待与大家下一次的相遇。
第三届中国形象与全球传播研究生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