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memes going viral: On the multiple multimodal voices behind face masks
Covid-19模因的迅速传播:口罩背后的多模态声音
Marta Dynel
Discourse& Society《话语&社会》第32卷第2期
幽默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研究话题,长时间以来吸引了来自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关注。模因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传递的理念,通过模仿而非遗传的方式进行。这篇关于COVID-19模因的研究本质上属于网络幽默,分析了COVID-19模因产生的背景,主体部分侧重于分析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该类型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发生变体,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篇文章试图揭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期间在社交网络中广泛流传的“黑色幽默”的面纱,试图回答为什么人们会利用COVID-19模因进行调侃?不同人群如何改变原始模因来传达情绪?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对此类模因的态度不同?这些模因最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
本研究从9gag、Reddit、Imgur和Twitter四个社交媒体平台收集了2020年1月至4月,四个月的数据。每隔一段时间就在“#COVID19”(或“#冠状病毒”)、“meme”和“口罩”等标签下进行搜索和收集。基于扎根理论和多模态话语分析,作者归纳了Covid-19模因的整体趋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真诚佩戴自制口罩的照片的恶搞,二是对集体佩戴口罩的不满,三是其他线上、线下的模仿和恶搞。比如下图包含了7个表达不同意义的模因,内嵌了《闪灵》、《芝麻街》科密特青蛙 、《黑镜》等经典影视形象和情节。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冬奥会图标,奥林匹克五环也保持“安全距离”了,hhh。这些模因的制作显然是在“之前的声音”(影视剧、用户自制内容等)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因此与之前的声音形成了多声部,可能与“前文”传达的意义一致,也可能是对“前文”的调侃、讽刺。疫情期间隔离生活带来的肥胖、家庭人际问题、工作懈怠等问题是促使这些模因产生的现实动因,缓解灾难情绪,凝聚集体共识则是此类模因得以病毒式传播的心理动机。
本文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复调”、“互文性”和“分离性回声”,作者以此为视角剖析了Covid-19模因的生成、传播与问题,理论上具有创新性。最后,小舆想谈一谈感受。在看到与中国疫情防控相关的模因时,内心非常受触动。自制口罩本来是在口罩短缺之时无奈之举,却被许多互联网用户借此进行调侃,其中不乏外国人。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对待此类模因的态度会如此不同呢?正如作者所说,对Covid-19模因传达的幽默的感知,受到距离“震中”(疫情灾区)的距离和模因涉及的本质内容等多方面影响。小舆认为其中涉及跨文化的背景、政治意识形态、疫情严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Covid-19模因的解读势必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