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教授参加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研讨会

发布者:中国国际舆情网发布时间:2021-08-30浏览次数:120

8月2日,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暨全球胜任力研究院和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共同主办,并在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编辑部的支持下,“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建构”研讨会在线上举办。与会学者围绕如何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战略传播体系建构以及新时期国际传播内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研讨。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教授致辞并主持研讨会主题发言环节。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杂志主编王学典教授作了题为《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第三次转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正在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第三次转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虽然取得初步成果,但尚需精准协同发力。


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

山东大学贾文山教授以《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框架探索》为题进行发言。他认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应以方克立提出的“马魂、中体、西用”为标志的三合一设计为重要参照,目标应以通为主,以化为辅,努力做到全球通、全球同、全球合。

杭州师范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施旭教授以《建设中国学术全球传播体系》为题进行发言。他基于多年主编的英文刊物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和策划主办多期话语研究国际研讨会,重点探讨了中国学术如何走向世界、进行全球规模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以《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发展主义、全球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做了发言。他从发展主义、全球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阐释了如何思考国际传播的理论范式问题。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对外传播》主编于运全教授以《中国国际传播学的历史源流与未来取向》为题发言。他认为,新时代赋予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新机遇,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学正当其时、大有可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学建设新进路应聚焦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以时代性彰显先进性,以实践性凸显本土性,以系统性推动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以《共产国际的国际传播》为题发言。她总结了共产国际国际传播的特点:以明确的思想引领传播;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指导传播;以人为媒进行嵌入式传播;利用各种出版物广泛传播。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唐青叶教授以《Once upon a virus多模态意义建构与国际受众解码研究》为题,主要关注国际受众解码研究,以视觉语法与霍尔的受众分析模式为理论基础,借助数据挖掘及语料库技术手段,对外宣视频Once upon a virus在Youtube评论区的评论文本进行了分析。该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受众维度的多元化以及分众传播的重要性。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以《建构共通话语体系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为题,重点论述了可共通话语范式的特征和中国价值。他认为应促进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共通,实现跨学科研究范式共通,让中国思想和观点成为全球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林跃勤研究员以《新时期对外传播体系及能力建设》为题,系统分析了对外传播能力体系在思维意识、传播渠道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他认为新时代建构科学高效的对外传播体系要追求内外传播有机衔接,形成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结构,建构公正、透明、诚信、高效的传播体系。

上海大学全球问题研究院江时学研究员以《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建议》为题发言,围绕扩大中国外文报刊发行量、加大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建议。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毕研韬教授以《亟待厘定的我国战略传播基本原则》为题,对战略传播定义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我国战略传播四项基本原则:效果原则、理解原则、对话原则和系统原则。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洪宇教授以《中国互联网走出去与国际话语权建构》为题发言。她认为,互联网及数字传播是勾连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的重要桥梁,数字中国的建设与传播是一个整体,通过实践与传播的结合,传播学研究可以发挥“改造世界”主体性。


聚焦新时期国际传播内容建设

《文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娄晓琪以《文明国家话语体系》为题发言。他认为,从国际传播现状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存在“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和“传开叫不响”的困扰,为此,我国亟需适应世界变化,把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世界接受的传播话语体系。

浙江工业大学未来媒体研究院执行院长袁靖华教授以《华莱坞(Huallywood)理论与概念的构建:从中国出发的国际旅行——对本土理论国际传播历程的一个标本解剖》为题,通过解剖“华莱坞”这个本土理论建构与国际传播的历程,探讨了如何积极投身国际学术论争的前沿领域,以更具前瞻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概念,追溯过往概念命名的源起,主动构建本土理论话语体系的自觉力,从而形成一种既源生于本土的又向世界开放的兼容并蓄的理论话语体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